教育隐喻中的学生观:历史回溯与当代启示Concepts of Students in Educational Metaphors:History Retrospect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高原;
摘要(Abstract):
教育隐喻中有关学生现的表达源远流长。从中西方教育隐喻历史的梳理中不难发现,隐喻形态学生观的内涵结构包括天性观、学习观和地位观三个方面。隐喻形态的学生观受到文化背景的显著影响,其对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积极的一面应当强调并且推广,而对消极的一面则应当批判和消除。
关键词(KeyWords): 教育隐喻;学生观;历史回溯;启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高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72-276.
-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9.73.
-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6-78.
- [4]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9.
- [5]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4.
- [7]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04.
- [8][9][11]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52,212.
- [1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0-221.
- [12]沈善洪.蔡元培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98.
- [1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5.
- [14]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6):70-76
- [15]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4-8.
- [16]陈建翔.再论“量子力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7-10.
- [17]高原.论教育隐喻理解的思维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3,(5):6-8.
- [18]高原.基于隐喻视角的教师学生观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29-32.
- [19]高原.隐喻——学生观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导刊,2013,(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