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管理

  • 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杨开乔;

    <正>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无疑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要发挥知识、人才宝库的潜能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中心和动力源泉、技

    2006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美国大学生贷学金模式及其启示

    张芬只;

    <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各国都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政府投入有限的矛盾。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便更加凸现出来。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贷学金具有兼顾教育公平与资金使用效率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说,贷学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基本资助方法。美国作为世界上大学生资助体系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贷学金资助方式和运营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6年06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高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卢丽;徐世浩;

    <正>教师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和教师教学工作职责,而且还可以引导、帮助和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提出了“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的要求,并强调了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无论管理层的人才培养理念如何先进,只有当教师实践和实现到教学当中,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工作创新发展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作用。

    2006年06期 11-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学校管理

  • 教师代表大会制的嬗变:从“现象”到“本质”

    李文政;

    <正>教师代表大会制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本单位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代表大会制使学校组织中的非领导成员有机会对组织的决策、计划和工作进程发表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和加强对组织和组织工作的管理,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归属感。教师代表大会的核心职能是确立教职工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学校中的主人翁作用,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不断提高管理绩效。由此可见,教师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是“教师民主参与”,以人为本,群策群力,利用集体的力量办好学校。

    2006年06期 14-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教师聘任制施行的程序规范论

    尹晓敏;

    <正>问题的缘起《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师聘任:是“我说不聘你就不聘你”吗》的文章,文章报道了一位教学成绩优秀、深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仅因不想当班主任就被级部主任解聘,被迫离开从教达15年之久的学校。这一事件的发生是以该校颁布施行有关教师聘任程序的特别规定为背景的,据报道,该校的教师聘任是按照校长聘任分管副校长、分

    2006年06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教育组织决策中的参与式民主

    石路;冯江英;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行政民主化的治理变革浪潮,对教育组织决策方法和模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近些年来对教育管理体制所作的调整和完善,呈现出分权和民主参与的普遍特点。探讨教育组织决策中参与式民主的理论及实践,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06期 22-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研究方法

  • 需要与阻遏——我国教育学说境况及话语权解析

    徐建东;

    <正>简而言之,教育学说就是透过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理论学说,它是学术上有系统的教育主张或见解。中外教育思想史上,朱熹的教育学说、凯洛夫的教育学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都是颇有见地的经典教育学说。实施教育无疑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换一种学术用语,就是按教育学说办事,这已是不易之论。在终

    2006年06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三种教育研究范式的方法论评析

    姜凤华;王竹青;

    <正>美国科学史家T·S库恩提出“范式”概念后,引起了科学界的重大革命。教育研究中对范式也进行了广泛论证,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首先存在对教育问题感兴趣的群体或团体;第二他们有自己认同的理论依据和观点,彼此之间存有合作和论争;第三他们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或规则,即以特定时期的科学方法论为基础。其中第三个要素

    2006年06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教师专业发展

  • 广东省中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赵丹凌;黄义平;罗宜平;

    <正>为了解我省中小学教师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素质状况、进修需求和教改实践,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以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组就全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期望借助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我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本调查报告是子课题项目之一,亦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2006年06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涵义

    吴泠;

    <正>目前,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方面的研究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表现为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表现为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的特点。事实上,即使接受同等的教师教育,人们之间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仍会有很大差别,这就是南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准不同所引起的。由于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前范式阶段,学者们不但对此有多种称谓,如实践知识、

    2006年06期 37-4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地位的建构

    张向众;

    <正>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发展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深入至学校转型性变革时期,教师发展需要在研究路向上寻求突破——即重新确立教师发展的价值追求、研究思路和视角,探讨教师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策略等。生命关怀下的教师发展研究在反思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师发展研究路向和实践。

    2006年06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反思性教学与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张志泉;

    <正>“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例如国外有人这样总结到:反思性活动对很多种专业的学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工程师、医生与护士、警务官员、艺术师与律师等等,在整个英国反思性活动也开始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

    2006年06期 47-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 发展性学生评价对教师评价能力的要求

    俎媛媛;

    <正>素质教育要求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转变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并对教师的评价能力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的角色转变以及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改革学生评价成败的关键。

    2006年06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德育研究

  • 当代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其反思

    李飞;

    <正>“德育”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教育改革语汇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9月党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9月25日教

    2006年06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论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建构

    张等菊;

    <正>目前,EPD教育(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时代主题已逐渐走进了课堂。当人们聚目关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时,是否也想到过人——来自自然界的“社会性动物”也应该得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文化、教育等与主体生命生长的合宜及和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过滤、传承社会文化、“促使灵魂转向”的途径之一,必须倡导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附载教育信息的文本,既德育课程。因此,只有建构一种生态性德育课程,才能使EPD教育最终同归主体,意义得到升华。

    2006年06期 59-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功能型整合观:对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整合的新认识

    曾文婕;

    <正>目前,人们普遍注意到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整合的重要性,认为“三教”之间应当协调互补、交流沟通,进而实现一体化,并就“如何进行整合”探索与总结出一系列的策略与方法。但是,对“三教”整合这一问题,却缺乏本体层面的自觉思考与充分探讨,即没有清晰地把握到已有关于整合的理论认识与实际做法背后究竟受什么样的整合观所支配,而人们应当追求的理想型整合观又是什么。鉴于此,本文拟从清理与反思已有的“三教”整合观入手,尝试建构起功能型整合观,以期对“三教”整合做出较为全面与深人的认识,进而助益“三教”整合的不断发展。

    2006年06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