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笔谈

  • 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中国探索

    王枬;

    <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和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和探索,从而为教劳结合的原理赋予了中国特色。一、毛泽东关于教劳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关于教劳结合的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突出地表现为对社会意义的强调、对两个维度的结合及多种形式的探索。

    2021年06期 No.242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主持人语

    杨兆山;

    <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关于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系,是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指导思想。1979年成立的"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学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奠基性的研究,对一些根本性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一些哲学社会思潮做了甄别、批判,繁荣了教育研究,促进了教育发展。近些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没有得到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021年06期 No.24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 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简单化

    孙振东;

    <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简称"教劳结合思想")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其本身也获得了创新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劳结合思想存在诸多误解,给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造成了不小危害。最大的误解莫过于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劳结合")简单理解为让学生去参加生产劳动,即理解为"教育教学+生产劳动"这一种形式。教劳结合思想中有这方面的含义,但这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劳结合的论述做具体考察,弄清其所说的"教劳结合"的多方面含义,把握"教劳结合"的实质和多种形式。

    2021年06期 No.24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

    杨兆山;陈煌;

    <正>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鲜亮底色,也是我国教育学的精神旗帜和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是我们科学认识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理论武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不仅直接推动了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而且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进路。回顾中国教育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脉络,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认识:中国教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不断深化融合的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建设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改变着现实世界的当下,为加强自身理论建设以回应重大教育实践问题和迎接各种理论思潮的挑战,中国教育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我国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努力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2021年06期 No.242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何能在中国传播开来、发扬光大

    郑金洲;

    <正>1899年2月,每期扉页上都写有"本刊是为了推广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的《万国公报》,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其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内包括《万国公报》在内的大量期刊不遗余力引进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教育理论流派轮番出场,但为何国人惟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基本遵循?个中缘由,除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包括教育领域工作等各方面工作之外,还有着来自于教育自身的诸多因素。

    2021年06期 No.24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西方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教育基本理论发展

    肖绍明;

    <正>教育基本理论是一种把握教育存在的方式,即在存在、智慧、意义、原理等层面对"教育"的整体把握和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整体的、基本的认识。[1-3]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的根本性和指导性思想和理论。改革开放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起,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教育基本理论。

    2021年06期 No.242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国际教育援助

  • 斯皮瓦克的招待:教育援助中庶民的双重脆弱及其改写

    虞嘉琦;

    在斯皮瓦克看来,庶民大体可以被描述为"不能自由社会移动的人""社会移动路径断绝的人"。具体而言,作为教育援助对象的庶民,具备双重的脆弱性。一方面,摆在庶民面前的环境障碍、历史障碍、话语障碍,体现出庶民的"状态脆弱性"。为了使某一情境下特定的庶民个体或群体脱离庶民状态,立足于"主体效果"的斯皮瓦克采取了葛兰西的进路,即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来帮助庶民获得脱离庶民状态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对称的听说关系与悄然现身的认知暴力又反映出教育援助中庶民的"关系脆弱性"。教育援助者作为倾听者与阅读者,掌握着言说与表征被教育者的权力,在生产关于庶民的知识的同时,又积极从事根据被生产的知识,改造庶民认知的计划。对多种障碍的抵抗却又有可能反映出认知暴力,教育援助的困难性正在于此。从"庶民"这一视角出发,教育援助可以被理解为教育者对作为文本的被教育者的重新改写。如同翻译,重新改写是能动的暴力。斯皮瓦克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正当地活用教育援助,以助力庶民主体地摆脱双重脆弱。

    2021年06期 No.242 30-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日本对东帝汶的教育援助:实践类型、价值取向与实施效果

    佘永璇;马早明;卓泽林;

    自东帝汶独立以来,日本始终是其重要援助国。结合日本的援助实践与东帝汶的受援期待,可将日本对东帝汶的教育援助实践归纳为提供服务型、资源建设型与合作发展型。日本对东帝汶的教育援助呈现出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政治需要取向、消减贫困的国际道义取向与拓展外部发展空间的经济发展取向。纵观长期的援助实践,日本教育援助在促进东帝汶教育恢复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援助区域分布不均衡、教育援助占比低、援助优先事项错位、援助合力有限等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教育合作,实现双向共赢,是两国政府需进一步磋商的重要议题。

    2021年06期 No.242 42-5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4K]

基础教育

  • 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变迁——基于1987—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分析

    商丽浩;陈小云;

    通过对《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编码以分析教育财政政策变迁,发现:1987-2019年间,教育财政政策作为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激励工具在政策系统中的地位增强,但波动起伏明显;政策结构新旧转换,具体教育事业的财政政策逐渐切换综合统筹的政策,成为主流。教育财政政策内容的不断革新,推进教育财政公共性、公平性、均衡性发展;不仅教育经费筹措政策逐步转向重视各级政府的公共资金,而且分配政策转向重视人员经费和教育补偿,各级各类教育财政政策转向重视均衡发展。

    2021年06期 No.242 53-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信息技术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基于广东10市的调查研究

    喻思妍;洪雨菲;薛晓倩;张玉萍;钟怡清;

    义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对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广东省10市29区(县)的调查显示,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机制不协调、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水平低、"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不足、信息化培训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与区域联动机制,推进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制。

    2021年06期 No.242 62-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底层文化资本的出场逻辑与未来路向——对“寒门何以出贵子”的时代回应

    曹渡帆;朱德全;

    底层文化资本作为近年在国内语境下创生的理论概念,为农家子弟文化再生产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解释路径。从理论逻辑而言,它是文化资本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从学科逻辑而言,它是教育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寒门何以出贵子"的回应;从历史逻辑而言,它是"城乡教育"时代课题探索的必然产物;从文化逻辑而言,它是道家"物或损之而益"思想的延伸。就学术、实践、制度三重维度而言,底层文化资本的时代价值在于:一是跳出了西方以结构性因素为主要影响因子的文化再生产逻辑;二是认识到农家子弟的内部异质性,为其提供另一种向上流动的教育经验;三是助推现有扶持政策从经济补偿到文化补偿的转向。在未来,要通过拓展底层文化资本的学理基础、探寻底层文化资本的时域边界及深化相关政策制度的内部革新,促使底层文化资本理论大厦的建筑与稳固。

    2021年06期 No.242 72-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构成的审思——基于美国《指向个性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能力框架》的分析

    王晓莉;杨淑霞;

    追求卓越且公平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优质且适合的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个性化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转型提出了挑战,为此美国于2015年出台了《指向个性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能力框架》。该框架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师能力为本位,以认知领域、内省领域、人际领域和教学领域为主要维度,对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全面阐释。对该框架予以详细解读,旨在透视开展个性化教学所需的教师能力,明晰其所依据的理性基础,据此力求促进我国个性化教学理念的落地与发展。

    2021年06期 No.242 82-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