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 垂直传递与水平传递——教学过程的差异化架构

    高水红;

    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假设:来自劳工阶层背景的学生因其习得的局限编码与学校精致编码之间的差距,使其在学校中处境不利。这一假设忽视了学校之间教学过程的差异。在对两所不同类型学校的课堂实录进行文本分析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表述逻辑上存在限定与含混之别,在知识组织的结构上存在分析与描述之异,在教学进程的规则上存在聚焦与松散之歧,从而形成了两种迥异的教学传递方式:垂直传递与水平传递。垂直传递型的教学节奏连贯、目的明确、层层递进;水平传递型的教学节奏松散、目标含糊、铺陈罗列。当局限编码的学生遭遇水平传递的教学时,其所形成的处境才更值得关注。

    2023年03期 No.251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抚育经历与知识重构:作为家长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逻辑

    常亚慧;

    角色经验关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作为家长的教师不仅在学校制度空间获得了教师角色经验,还在家庭生活场域积累了家长角色经验。研究藉由知识社会学视角,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教师生活史耙梳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作为家长的教师在角色内部对话中完成了实践性知识的主体性建构,家长角色的抚育经验为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提供了多向支持,生成了专属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在家长角色经验的渗溢下,作为家长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完成了从整饰到移情、从规训到协商及从割裂到共鸣的转化,分别实现了情绪知识的调整、策略知识的转换与情境知识的转向。

    2023年03期 No.251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知识转化与认知建构:规则教育的学校实践理路

    孙嘉蔚;

    提升学生的规则认知能力,是发挥规则应有的育人价值的必由之路。规则并非外在于学生的、纯粹客观的知识,而是蕴含社会或伦理维度的、内含行动标准的知识。在此意义上,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基于规则并且运用规则的实践知识。进入学校实践,规则的教育性转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规则作为教育内容,由工具性意义向非工具性意义深化;二是规则作为互动机制,由个体性层面向公共性层面扩展。做出合乎规则但又不拘囿于规则的明智行动,最终依赖于儿童复合性的认知结构。为此,应当在规则教育中凸显主体的认知发展立场,并促进认知领域的融合。

    2023年03期 No.251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基础教育

  • 实践逻辑视域下的教师教育惩戒:问题及应对

    张禄成;

    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提出的惯习、意图、时间、场域等实践逻辑的四大因素,对于剖析和化解教师教育惩戒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教育惩戒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从实践逻辑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教师教育惩戒,可以发现一些现实性问题,即惯习的历史性和经验性导致教师教育惩戒的路径依赖;意图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导致教师教育惩戒的行为失范;时间的单向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教育惩戒的方法失当;场域的关系性和斗争性导致教师教育惩戒的进退失据。为有效应对教师教育惩戒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重塑惯习的内在结构,使教育惩戒摆脱路径依赖;锚定意图的教育属性,使教育惩戒实现本真回归;正视时间的瞬息万变,使教育惩戒体现教师机智;厘清场域之间的边界,使教师相对自主地实施惩戒。

    2023年03期 No.251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同胞数量、性别结构与教育获得——不同学段的比较分析(1978—2008)

    谢永祥;

    已有研究大多静态考察同胞数量与同胞性别结构对个体和不同性别整体教育获得的影响,对不同学段教育获得的动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探讨了不同学段同胞数量与同胞性别结构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变化。研究发现:与小学升初中阶段相比,在初中升高中阶段,同胞数量、兄弟数、姐妹数对个体教育获得的负效应增强,对性别间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亦增强。与初中升高中阶段相比,在高中升大学阶段,同胞数量、姐妹数对个体教育获得的负效应增强,但对性别间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减弱。这表明随着学段提升,同胞数量与同胞性别结构对个体教育获得的负面影响增强,而女性在早期教育生涯遭遇的教育不平等得到有效缓解。

    2023年03期 No.251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勃鲁盖尔《儿童游戏》中的儿童观探析

    陆石彦;方明生;

    16世纪中期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风俗画《儿童游戏》描绘了世俗“儿童”游戏的场面,蕴藏着那个时代的儿童观。通过图像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画家对儿童活泼好动特质的发掘,对儿童活动自主性的肯定,以及将儿童从成人生活中分离出来并给予人文关怀的思想。画家的创作主要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与尼德兰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儿童游戏》中的儿童观对当今儿童学和教育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是否定了阿利埃斯提出的17世纪前的欧洲没有“儿童”概念的观点,为揭示现代儿童观的起点提供证据;二是儿童游戏体现的文化精神有助于发现儿童观演变的一般趋势;三是在传统游戏逐渐消亡的今天,画家洞察世俗生活世界的人文精神和对人类世界走向的思索与忧虑,给教育者发出了警示,对认识当今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2023年03期 No.251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 发展理论视域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研究

    施雨丹;张莹;

    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研究以发展理论为视角,对英国、印度的教育现代化模式进行比较发现:教育现代化道路是基于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两国对教育现代化共性问题的应对方式与总结反思,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应以此为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引领,坚持科学技术教育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2023年03期 No.251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多维内涵探析

    刘志文;孔巧丽;

    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时代变革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应不同的目标任务,主要包括: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整合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彰显时代价值,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化产教关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治理能力,加速职业教育的治理现代化。

    2023年03期 No.251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广东路径——从师资建设角度出发

    蔡黎曼;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的历史使命。学前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学前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等特征的重要保证。广东学前教育事业经过十年砥砺奋进,普及程度持续扩大,普惠性资源逐步增容,保育教育稳步提质。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的崭新开端,透视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发现存在三重困境:在源头结构契合度方面,突出表现为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在素质匹配度方面,突出表现为教师队伍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明显薄弱;在建设重点吻合度方面,突出表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极度匮乏。面向未来,改革教育供给侧必将成为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广东学前教育需通过三大“强师”路径破题:纵深发展职前职后多元教育路径,从源头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教研质量,增强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逐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赋能学前教育数字化改革。

    2023年03期 No.251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特殊教育

  • 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申仁洪;张婷;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第一所培智学校开始招生始,培智学校课程经历了萌芽与借鉴调整、探索与自主发展、深化与主体确立、升华与体系完善四个阶段。在课程学习主体需求、普通课程变革演进和培智教育自身内在逻辑要求的张力作用之下,培智课程开发应坚持全面性与个别化、知识性与学习化、发展性与功能性、生活化与适应性的价值取向。中国培智课程40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以完善课程体系为动力,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联动为机制,以试点递进逐步推广为办法,以普特协同的融合课程为载体逐步完善的过程。未来中国培智学校课程将坚定不移地延续立德树人的开发立场,综合统筹各核心素养,丰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式形,构建并完善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以及坚持终身教育的改革方向,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

    2023年03期 No.251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和而不同:“三级两跳”视域下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关系审视

    贾利帅;

    欧美安置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方式,相继经历了隔离式特殊教育、一体化教育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纳教育三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中包含着两大跳跃:从隔离式特殊教育跳跃到一体化教育,再从一体化教育跳跃到全纳教育,称其为“三级两跳”。将中国随班就读置于“三级两跳”框架中进行历史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厘清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关系。从“位育”思想出发,在全纳教育影响下就中国随班就读如何走出“危机”、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化发展,论文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最后,就中国随班就读如何与全纳教育实现和谐共生达至“和而不同”进行了初步思考。

    2023年03期 No.251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书评

  • 弘扬优良家风 助力立德树人——《一纸家书教泽深:傅雷与傅氏家风》评介

    刘金荣;

    <正>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家风对于塑造高尚的个人品格、营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家风建设,并把优良家风运用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一个传统。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载入史册的家风值得发扬和学习,他们或在涵养个人道德方面为人们所称道,或在培育社会公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或在建树公序良俗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总结家风文化的渊源与流向,

    2023年03期 No.251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