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论

  • “理知”的突破、延展及其超越:儿童教育实践中图像的智识价值审视

    王丽佳;黄瑞昕;

    图像作为人类识知世界与自我的重要媒介,正不断冲击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理知”的主导地位,并在感知、有感之理知与自我认知三个向度上呈现出独特作用。作为知识表征方式的图像,其在与语言文字的互动中,展现着它作为“感知”世界的方式所具有的通向“理知”的附属价值。作为超越“理知”全能的教育资源,图像以其“进境”“临境”“入境”的方式展现世界的可能性,成为建构“有感之理知”的有益来源。在教育促进人之自我理解的昭示下,图像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拓展了儿童自我认知的空间与向度。教育中的图像运用,需要在平衡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的前提下,警惕智识空虚的危机,由此坚守教育使人睿智与明达的追求。

    2024年04期 No.258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庆历四年太学独立建校的原因及影响探赜

    黄一庆;

    庆历四年太学的独立设置,标志着北宋的教育重心从品官子弟向平民子弟转移,开启了宋代教育发展的新纪元。为弥补宋初人才培养和选拔体制的缺陷,顺应教育下移的时代发展趋势,仁宗朝廷在借鉴西汉至五代各朝中央官学体制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朝廷重臣所提的兴学建议,延续了当朝初期的太学馆制度,专为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弟建立太学,以期实现为国育才的目的。庆历四年独立设置太学受当时教育改革环境影响,是仁宗朝廷改革不合时宜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制所取得的代表性成就,对当时及以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4年04期 No.258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反思专栏

  •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反思专栏

    陈向明;

    <正>受某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邀请,我于2024年3月到2025年2月在该院开设“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学院非常重视这个课程,专门安排了5位青年教师做课程的助教,并从200多名硕博士生申请者中挑选了36位参与学习。36位学生按照研究问题分成6个小组,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包括我)。课程的安排是这样的:2024年3—4月,我在该大学为同学们连上8周课程,每周3个小时,每次课后都有个人作业和小组活动。2024年5—6月,同学们在助教的带领下,每两周开展一次小组活动,并完成个人的研究任务(我在线上指导自己的小组)。

    2024年04期 No.258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在探索中前行:一位质性研究方法教师的体验和反思

    陈向明;

    本文收录了作者在教授“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前5次课后撰写的反思笔记,包括如下主题:以顺势的心态开始课程之旅,意识到初学者提出研究问题的艰难,通过课后复盘改进课程效果,强调质性研究方法只能在做中学,而且必须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虽然每篇反思笔记讨论的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微观的现象,但作者试图联结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文化大环境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便读者了解开设“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2024年04期 No.258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在反思中成长:质性研究方法的教与学

    陈向明;

    本文收录了作者在教授“质性研究方法”课程第6—8次课后写的反思笔记,包括如下主题:回应学生发言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师生相互理解是良好教学的保证,教师是否开放课堂涉及教学自主等伦理问题。这些主题涉及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遭遇的困境,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潜力和实践价值。通过分享作者的体验和反思,本文希望邀请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对话。

    2024年04期 No.258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基础教育

  • 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的框架与路径——基于近五年协同创新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杨启光;詹梦吉;

    立足中国本土育人情景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研究,为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归纳总结近五年60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创新案例,梳理出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地方框架与路径。研究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基本沿循“协同动因—协同主体—协同载体—协同成效—协同动因”这一主线展开。此外,我国各地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因载体不同表现出育人路径差异,形成了项目导向型、平台导向型和平台-项目导向型三种地方实践路径。

    2024年04期 No.258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能让儿童更好适应学校生活吗——基于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张永强;赵佶旺;

    “双减”背景下探究非学科校外培训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有助于社会对非学科培训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判断与选择。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非学科培训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非学科校外培训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学科校外培训对非流动儿童、家境较好儿童以及成绩中等以下的儿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流动儿童、家境较差儿童以及成绩较好的儿童没有显著影响;非学科校外培训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亲和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来改善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家长可以根据子女实际状况和兴趣为他们选择兴趣班,校外教育机构需要为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儿童提供定制化服务项目,政府则要引导学校与校外非学科教育在课后服务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以缩小在非学科培训和课后服务上造成的不平等。

    2024年04期 No.258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课外音乐学习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

    徐晓雯;郭彪;李波;

    随着经济发展和“双减”政策的落实,我国青少年课外音乐学习规模越来越大。学习音乐能够形成青少年健康、自信的人格,影响其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探索课外音乐学习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音乐课外学习显著提高了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且男生、留守儿童和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更能受益。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提高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重视其开放性和外向性的培养。其次,教育部门应重视音乐学习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积极作用。最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2024年04期 No.258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高等教育

  •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变化——基于2012与2022年数据的对比分析

    陈耐帅;陈丽航;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整体提升并没有缩小区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且优质高等教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要大于整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通过对比2012年和2022年各区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数据可知:2022年各省份、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在不断加大,极端化的倾向依然存在;人口规模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省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降幅较大。建立灵活的优质高校招生计划体制,构建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预警机制,有助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实现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协调发展。

    2024年04期 No.258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切割”抑或“重组”:非教学时间大学教学空间使用的个案研究

    钟筱雨;李朝霞;念家雯;李轶文;

    教学空间使用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课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空间自主开展活动”和“空间线上申请审批流程繁琐”等。本研究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将教学空间同时视为物质空间和社会性空间,旨在考察当前教学空间在非教学时间内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大学教学空间管理提供参考建议,同时为认识高校行政管理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提供新的视角。研究发现:非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使用的主体是学生,但使用过程被行政管理人员主导。学生和管理人员给予拥有不同符号和布局的教学空间以不同定位,进而采用“灵活重组”的表层原则和“机械切割”的深层原则来分配教学空间。上述现象反映出空间使用之制度环境和互动关系的特征,即权力架构下的公平系统和规则体系中的协商困境。

    2024年04期 No.258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学位授予过程中的导师同意纠纷:性质、根源及纾解

    欧阳硕;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学位授予实践中,研究生非经导师同意无法获得学位。这在把关学位论文质量的同时,也可能损害研究生的合法权益。在霍菲尔德法律关系理论的视角下,导师履行同意职责是其特权,任何其他人或组织无权利干涉,但此种特权不应对抗学位授予权的豁免。导师同意纠纷之所以频发,根源在于行为作出的时间点恰好位于研究生培养活动和学位授予活动互相联结的“中间地带”,由此导致学位授予程序空转以及研究生的权利救济无门。为了进一步纾解导师同意纠纷,建议导师在作出同意行为时遵守平等原则和程序正义原则,高校建立校内调解和校内申诉等权利救济机制,研究生恪守法定义务。

    2024年04期 No.258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教育学人风采——胡德海

    高闰青;张永祥;

    <正>胡德海(1927—),浙江金华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先生1949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至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工作,开始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生先后出版《人生与教师修养》(1996)、《教育学原理》(1998)、《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2001)、《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2005)、《陇上学人文存·胡德海卷》(2014)、《教育学是什么:胡德海教育随笔》(2023)等著作,其中的《教育学原理》集中体现了先生对教育学和教育的基本见解。

    2024年04期 No.25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 《现代教育论丛》投稿指南

    <正>《现代教育论丛》创刊于1980年,1996年、2000年两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2018年以来连续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现代教育论丛》依法依规办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求解教育理论前沿疑题,正视教育实践具体难题;追求真知,鼓励争鸣;立足本土,以海内外作者和读者为同道,开辟教育研究新地。一、栏目设置1.本刊发文,以专题专论为主,不设固定栏目。2.本刊征稿范围如下: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理论与历史;高等与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价值与道德教育,具身学习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方法;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教育振兴,县中塌陷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2024年04期 No.25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