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鹏生;
教师宽容被看作是教师品德的核心之一,但学界很少深入探讨教师的“无法容忍”。教师“无法容忍”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容忍态度的另一端,是一种人格变量,反映出教师个体对事物一贯的态度。教师表达“无法容忍”后可能导致认知不协调反应,通过认知闭合需求作用机制可以解读个体或群体“无法容忍”的认知和心理反应。从客观因素上看,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教师“无法容忍”;而从主观因素来看,社会比较和被看重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对事物的“无法容忍”。未来的教师素养培养中,建议重新认识教师“无法容忍”的机制、深入探究造成教师“无法容忍”的原因、深入考察人际互动引发教师“无法容忍”事件的文化背景。
2025年01期 No.261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李春影;陈泽宁;
目前,循证导向的评价成为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各种建立在客观数据上对教育评价的讨论超过了对教育目的、教育意义的讨论。这不仅窄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想象,而且存在导致教育手段与目的颠倒、评价标准与教育价值体系脱离等风险。杜威的评价理论为还原教育评价原有的检验、批判、创造等作用提供了依据。评价理论是杜威价值论的核心部分,它打破了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理智与情感的二元对立。杜威以行动为核心,强调行动者与周围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将实验方法融入到价值评价体系中。这不仅是对以往反价值理论、超验的价值理论以及二元论的修正,也为我们审视当今教育评价中的问题提供了思路。教育评价中要注重评价与价值的关联、与经验的关联;澄清评价与欲望、兴趣的关系,评价既非单纯的情感刺激又非纯粹的理性指导;教育评价中也要强调教育手段目的的相互辩证,保障教育主体经验的连续性。
2025年01期 No.26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陆石彦;方明生;
在欧洲16~19世纪美术史上,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描绘儿童玩耍肥皂泡的画作。这些画作不仅呈现了儿童肥皂泡游戏的生动情景,还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变迁以及人们对待儿童生命的态度变化。从对这些经典画作的图像学分析发现,肥皂泡游戏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16~17世纪,易碎的肥皂泡是虚空画中儿童生命脆弱性的隐喻,除了其象征死亡的生命寓意,肥皂泡也是展现世俗儿童日常活动和道德意义的载体;到了18~19世纪,儿童玩耍肥皂泡的游戏属性进一步凸显,肥皂泡游戏成为代表应受保护的独特生命阶段“儿童期”的标志性活动,同时体现了预防医学时代人们通过改善儿童卫生来保护儿童生命的理念。对历史上肥皂泡游戏画及其蕴含的儿童生命观进行考察,不仅能够丰富人们对儿童肥皂泡游戏历史的认识,还深化了人们对儿童生命观演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人们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儿童观。
2025年01期 No.261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